刘雪璟:加持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
时间:2024/3/19 16:15:41|点击数:
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:“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。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、回应挑战、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。”鲜明的文化主体性,为中华文明赋予了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,激荡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、长盛不衰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需要厚植文化自信、掌握文化主动、推进文化创新,加持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,更好彰显中华文明的深厚智慧、深沉力量、深远价值。
厚植文化自信,加固自我发展的文化主体性
中华文明历史悠久、绵延不绝,在漫长历史演进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,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、看待社会、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、文化内涵、精神品质、风范气质,凝结为中华民族的基因,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内心,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,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,铸就了中华文明自我发展的文化主体性。这种文化主体性不仅生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,而且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民族,使“中华文明”和“中华民族”在相互成就中加持了“中华”的独特性,在自我确证、自我确信中加固了自我发展的主体性,为形成情感归属、精神归依、价值归宿注入强劲动能,不断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有了文化主体性,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。伴随社会的转型和跃迁,中华文明蕴含的文化基因不断得到激活,在与当代文化相协同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、与人民诉求相适应的发展中,超越自我而螺旋式上升。文化的人与人的文化相映成趣,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,充分展示出中华文明跨越时空、超越国界、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品格,推动着中华文明从远古走到现在,从现在通达未来。
巩固自我发展的文化主体性,要进一步厚植文化自信,弘扬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、统一性、创新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等突出特性,加速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,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。一是树立中华民族文明观,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,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,系统挖掘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,夯实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础。二是继承中华民族的无畏品格和进取精神,守正不守旧,在薪火相传中与时俱进,尊古不复古,在代代守护中革故鼎新,把稳文化自信的根本方向和道路。三是坚持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,守持国土不可分、国家不可乱、民族不可散、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,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、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,筑牢文化自信的精神纽带。四是秉持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,坚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,构建多元文化并存共生、多元文明协同发展的关系形态,拓展文化自信的空间格局。五是倡导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,坚持文明互通合作而不搞文明对抗,为世界和平、全球发展、国际秩序提供中华文明蕴含的智慧和力量,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,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。
掌握文化主动,加固回应挑战的文化主体性
中华文明饱经沧桑、青春永驻,长期走在世界前列,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,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,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中华文明在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,陷入文明蒙尘的历史低谷。中国共产党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,主动回应挑战,勇于接受新事物,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,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,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文化基因、引发中华文明深刻变革,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趋势,面对我国社会思潮纷繁涌动、思想观念深刻变化、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的态势,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,敢抓敢管、敢于亮剑,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,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,廓清了理论是非,校正了工作导向,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。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,使中华文明回应挑战的文化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,显现出中华文明的顽强生命力。
巩固回应挑战的文化主体性,要进一步掌握文化主动,在深化认识“两个结合”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把握和运用“结合”的根本点、关键点、着眼点,以斗争精神迎难而上,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局面。首先,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,主动掌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,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,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,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,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和解决中国问题。其次,关键在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,把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唯物论、辩证法、历史观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、天下观、社会观、道德观等贯通起来,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,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,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,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。最后,着眼精神上的独立自主,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,弘扬主流价值、营造主流舆论、壮大主流文化,构建山清水秀的人文生态,实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得益彰,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反映时代精神、引领时代潮流。
推进文化创新,加固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
中华文明推陈出新、继往开来,永不停歇地创新创造,不仅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,而且让中华文明于世界文化园林中独树一帜。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,以非凡的创造力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,保持着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生机活力,具有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,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引领力、凝聚力、塑造力、辐射力。中华文明引领中华民族创造了科技、物质、政治、社会、生态等丰硕厚实的文明成果,为生成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深厚滋养,开辟了人类现代化的新图景。中华文明凝聚起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伟业、强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,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、价值理念、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。中华文明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、精神气质、行为模式,厚植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,不信邪、不怕鬼、不怕压,始终保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。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世界各国辐射之广泛、影响之深远,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,而且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,已经是必将一直是建设美好世界的文化力量。
巩固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,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,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,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。第一,处理好探知本源与探索未知的关系。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,继续挖掘、整理、阐释、传播考古成果,并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,让“活起来”“燃起来”的文物延伸历史轴线、增强历史信度。同时,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,既借助新兴科学技术推动观念、理论、文艺、宣传、新闻等创新创造,又发挥思想先导作用引领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创新创造,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。第二,处理好为我所用与博采众长的关系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,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,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,推动形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。同时,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,熔铸古今、汇通中西,取长补短、择善而从,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。第三,处理好增生文化内聚力与扩增文化外射力的关系。既不断培育创造更加丰富生动的文化形态,开辟更具广阔前景的文化空间,促进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;又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,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宽领域的中华文明传播新格局,为全球治理和世界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动能、精神能量、文化势能,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青春光彩。
【基金项目:本文系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“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叙事研究”(项目编号:23CKS028)阶段性成果。】
(作者简介:刘雪璟,FB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。)
来源/作者:中国理论网 责任编辑:张雪